本地资讯

任东林教授在权威杂志发文:被认为是对经典肛瘘“腺源性感染理论”的重要补充
来源:中山大学 日期:2016-07-26 10 【字体:

  近日,由中山大学附属六院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主任任东林教授带领的肛肠专科治疗团队和放射科主任周智洋教授带领的胃肠影像专科团队,通过密切配合和协作,在结直肠专科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上发表了题目为《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2 Deep Posterior PerianalSpaces to Complex Cryptoglandular Fistulas》的论文。

  通过对2012年至2014年接诊的508位患者术前的肛管MR资料和手术探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阐述了2个肛管后方深部间隙在复杂性肛瘘形成发展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通过更加客观和精确的研究资料证实了“肛管后深括约肌间隙” (deep posterior intersphincteric space)在高位复杂性肛瘘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而“肛管后深间隙感染灶” (deep postanal space sepsis)的实际发生率被显著夸大;并对肛管后方高位复杂性肛瘘,尤其是马蹄形肛瘘的播散途径进行了更加完善的描述。

   文章的相关研究结果和结论,重新梳理了复杂性肛瘘中的一些解剖结构,挑战了部分教条化的传统观念,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愈率,并且为追求更加精确和微创的治疗方式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方向。
       
  为此,该权威杂志针对该研究的相关内容,邀请了前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结直肠医师协会主席Graham Williams教授,在最新一期的专家评述中发表了题目为《Complex Fistula-In-Ano: A Small Step Forward inUnderstanding?》的文章。
       
  这是首次由结直肠外科领域权威杂志和全球知名的医学教授,针对复杂性肛瘘领域中由中国医生提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探讨。Williams教授在专家评述中将附属六院任东林教授和周智洋教授诊疗团队的重要发现与全球著名肛肠外科大家Parks教授和Hanley教授的经典肛瘘理论相提并论,认为该文的部分研究成果是对经典肛瘘“腺源性感染理论”的重要补充。我国著名肛肠外科专家邵万金教授亦对该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文的价值在于:是中国医生首次应用高分辨肛管MRI对“肛管后深括约肌间间隙”(Deep posterior intersphincteric space)这一重要的肛周解剖结构进行命名和描述,并阐述其在复杂性肛瘘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中山大学附属六院任东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肛肠外科专家,是现任中国以及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所带领的肛肠外科治疗团队,通过多年接诊并治愈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复杂性肛瘘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基础研究成果,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该团队除了承担诊疗大量疑难病例的重任外,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级医院肛肠外科医师前来进修学习,为培养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的人才,尤其是培养专业化的肛肠良性疾病人才贡献力量。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网址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05 GZBI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州生物工程中心 广州市人民政府生物医药工作组
粤ICP备161010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