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

团队名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级别:  国家级
研究方向:  肿瘤防治
所属领域:  临床医学
学术带头人:  曾益新
依托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联系人: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0)87343135,(020)87343172
传真:(020)87343171  
邮编:510060    
E-mail: kykzl@gzsums.edu.cn

主管单位:  中山大学
简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中心由1964年建立的原“华南肿瘤医院”与原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联合组建而成,实现了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中心老一辈的专家,谢志光、梁伯强、林剑鹏、李振权、李国材、管忠震、区宝祥、潘启超、闵华庆、廖月琴等,在国内学术界做出卓越的贡献,他们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及治病救人的仁心仁术积淀为我院优秀的文化传统,激励着一代代学人奋斗不息。1999年本中心肿瘤学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成立国内首家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GCP中心)。2005年获评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本中心还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2003年与美国著名的M.D.Anderson癌症中心结为姐妹医院,与瑞典、日本、法国、英国等世界先进的癌症防治机构亦有合作和交流。2009年4月,中心升格为副厅级单位,升格后的肿瘤防治中心设置了7个职能处室、31个业务科室。2009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地下放疗中心落成,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放疗中心。2010年底中心成为“广东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导中心”。2010年12月,华南生物治疗基地在我中心正式挂牌。

   中心现有职工170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52人,硕士生导师102人,在读研究生400余人。硕士、博士招生专业: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分子医学。

  中心目前收治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目前拥有病床数1076张,2010年门诊量逾40万人次,出院人数约38000人次,手术7800余例,医疗业务量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拥有开展临床研究的不可比拟的疾病资源优势。年接诊的肿瘤新病例1万多人,占广东省肿瘤新发病例的20%。设有鼻咽科、头颈科、胸科、结直肠科、胃胰科、肝胆科、妇科、泌尿科、神经科、内科、放疗科、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医科、内镜激光科、生物治疗科、乳腺科、儿童肿瘤科、血液肿瘤科等专科,另设有核医学科、病理科、检验科(含血库)、超声心电科、重症医学科、药剂科等医疗诊断科室。主要医疗设备包括PET/CT、64排螺旋CT、MR、DSA、全数字化乳腺机、三维彩超、SPECT/CT、病理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直线加速器、CT模拟定位机、三维适型放疗计划系统、适形调强放疗系统、三维适型放疗系统、X刀、后装放疗系统、放射治疗验证系统、超声聚焦刀、多弹头消融仪、层流无菌骨髓移植病房等;主要科研设备有流式细胞仪、电子显微镜、全自动基因测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标仪、激光显微切割仪、液闪仪、超速离心机等。

  中心为患者施行肿瘤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介入、微创、生物及中医中药等治疗措施。其中鼻咽癌诊治水平及5年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食管癌、肝癌、肺癌、大肠癌、淋巴瘤及妇科癌瘤等的诊治居国内领先地位。特色医疗项目包括:防癌体检(各色套餐)、单病种多学科综合门诊、肿瘤靶向个体化治疗、适型调强放疗、呼吸门控的PET-CT检查、肿瘤微创治疗(腔镜、射频消融)。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本院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推出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形成肿瘤综合治疗规范,并根据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及实际情况,确定最优的治疗方案,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2008年,本中心推出八大常见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成为国内首家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的专科医院。病人挂一个号,就有来自化疗、放疗、病理、影像、中医等学科的专家一起为其会诊,为疑难病患带来福音,也进一步规范了肿瘤的专业治疗。中心设有VIP门诊和病区,安排各科著名的专家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诊治,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称赞。我们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的温馨服务,率先在全国同类医院实行电脑联网管理,在病房实现无纸处方,推出电话预约挂号、磁卡挂号,实行远程会诊等服务新举措,使候诊时间大大缩短,方便了病人。

  肿瘤研究所是我国较早建立的癌症防治研究机构,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在研究肿瘤的发病机理和肿瘤诊断治疗的同时,侧重于全面开展鼻咽癌的防治研究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以科研为龙头,与临床紧密结合,科研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83年起,先后承担“六•五至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美国CMB基金等资助的科研任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百项。2011年,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了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05年3月批准建设以来,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定位明确,建设期各项工作进展良好,突出了人才、资源、技术和管理的优势。在鼻咽癌的发病机制和综合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此外,中心的鼻咽癌诊治实验室被省科委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室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重点实验室。

  中心于2002年落成的现代化医疗、科研、教学大楼,高23层,面积近9万平方米,内设全封闭中央空调、自动制供氧气系统、智能化管理及背景音乐系统、18间层流手术室、学术会议中心及现代化实验室、供应室,并安装了国内第一条轨道式物流系统,为中心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目前中心西大楼和中-新知识城院区正在积极建设和筹建中,预计新增床位1000余张,将有效缓解华南地区肿瘤病人“看病难”状况。

单位网址:http://www.sysucc.org.cn/

人员设备情况:

    肿瘤防治中心是广东省鼻咽癌诊治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简称GCP中心)、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1996年以来共培养博士生62名、硕士生139名,目前在读博士生88名、硕士生214名。1998年以来共进站博士后32人,已出站15人。正高职称32名,副高职称94名,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68人,其中获博士学位74人。担任全国学术团体负责人23人,兼任全国核心期刊主编及副主编14人。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的新医疗科研大楼2002年10月全面投入使用,该大楼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具有自动物流、电脑网络、智能化管理等,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肿瘤专科(医院)大楼,大楼设有病床近1000张,并建成3360平方米的科学合理规划的肿瘤研究实验基地。
本中心实施科研经费配套政策、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良好的鼓励科研制度;本研究组年青力强,知识结构独特、全面,包括肿瘤药理与化疗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人才,因此科研能力强; 核心成员为具有自已相对独立的研究小组和实验室,能自主支配研究时间,这为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时间保证。

    现有336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室(自动物流、自动制氧、智能化管理、全封闭式中央空调),内设公共服务区和20个独立实验套间。公共服务区包括大型离心机房、超低温冰箱室、冷房、纯化水供应室、洗涤房、暗房、实验动物中心(设于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中心七楼SPF级动物实验室,提供小白鼠及裸鼠)以及公共仪器室,公共服务区提供多种公共实验技术服务如病理切片制作、基因测序、比较基因组杂交、电子显微镜观察、荧光显微镜使用、核酸蛋白定量分析、流式细胞仪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具有的大型仪器有流式细胞仪, PE377A和373A全自动DNA测序仪,冷冻离心干燥仪,同位素或荧光凝胶分析系统,超速冷冻离心机,高速大容量冷冻离心机,电子显微镜,CGH/FISH系统,例置荧光显微镜,-140℃细胞冻存器2台,-80℃低温冰箱7台,高效液相色谱仪,BeckmanDU640紫外分光光度计,Leica冰冻切片机,Beckman全自动液闪仪,全自动冲片机,Milipore纯水系统,自动酶标检测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破碎仪,全胶洗脱仪,光密度扫描仪等。

 学术委员会:

主 任:曾益新
副主任:李建超 廖振尔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内科系统:吕 跃 张  力 徐瑞华

  外科系统:刘继红 李升平 陈敏山 傅剑华

  放疗系统:马 骏 刘孟忠 洪明晃   
 
  影像及诊断系统:云径平 吴沛宏 李安华

  研究系统:刘  强 黄文林 曾木圣

  秘    书:文朝阳 周昕熙

科研服务:

肿瘤相关研究。

已获资质: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号:2004DA105074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GCP中心)
华南生物治疗基地
鼻咽癌诊治实验室被省科委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室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重点实验室

 

主要成果:

2005年
1.高危进展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

  管忠震、林桐榆、姜文奇、何友兼、黄慧强、刘冬耕、李宇红、徐光川、孙晓非、徐瑞华
  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05年9月
2.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
  曾益新、方嬿、邵建永、冯炳健、贾卫华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5年11月
3.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全身照射方法学的改进
  管迅行、钱剑扬、卢杰、陈立新、黄劭敏、伍建华、张国材、何振宇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03年
1.“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
  曾益新、方 嬿、邵建永、冯炳健、贾卫华、黄 薇、鄢 践、郭 颖、
  黄必军、梁启万、吴秋良、张林杰、马英红、黄贻学
  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鼻咽癌影像学系列研究”
  吴沛宏、谢传淼、郑 列、郑国梁、阮超美、李 立、卢丽霞、莫运仙、赵 明、林浩皋、曾其祥
  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3.“汉英医学词典” 王晓鹰 第五届国家辞书奖一等奖

2002年
1.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
  曾益新、方 嬿、邵建永、冯丙健、贾卫华、黄 薇、鄢 践、郭 颖、
  黄必军、梁启万、吴秋良、张林杰、马英红、黄贻学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肿瘤学》
  曾益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1年获科技进步奖
1.综合外科与介入提高肝癌疗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李锦清、郭荣平、林小军、元云飞、陈敏山、张亚奇、
  张昌卿、李升平、石 明、郑 云、李国辉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多学科综合提高肝癌疗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李锦清、郭荣平、张亚奇、元云飞、陈敏山、林小军、
  张昌卿、李升平、石 明、郑 云、李国辉
  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科技进步奖:
1.鼻咽癌防治系列研究
  闵华庆、洪明晃、黄腾波、汪慧民、张恩罴、郭翔、马骏、
  钱朝南、罗伟、钱剑扬、钟强荣、邓满泉、张万团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发明专利证书目录
刘宗潮;陈小君;曾益新;张蓓;徐伯平;夏云飞;赵充;陈建业;陈效莲:
     用于治疗与预防辐射线损伤药物的用途(ZL02134695.X),2006年9月6日
刘宗潮:用于治疗与预防辐射性损伤的药物(ZL02134696.8)
符立梧;阮继武;古练权:
    2,4,5—三取代咪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制药用途(ZL02149752.4) 2004.12.22
古练权;刘宗潮;黄志纾;段志芳;马林;谢冰芬;朱孝峰:
    紫草萘醌类衍生物及其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ZL02114973.9) 2004.9.8
周重光、钟强荣:热疗探头(ZL89104373.X) 1994年
钟强荣:热疗探头 1989.12 美国国家发明专利

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目录
梁永钜;符立梧:肿瘤药物敏感性试验图像分析仪器摄像装置(ZL200520053379.9)2006.5.17
牟永告、陈忠平、何曙云、高宗娥:脑室外引流装置(ZL200420044298.8) 2005.6.8
曹新平:气囊施源器(ZL03273471.9) 2005.1.5
张兰军、戎铁华:人工食管(ZL03222838.4)2004.6.9
干 峰、郭朱明:一种活动输液架(ZL200320117204.0) 2004.11.17
汪慧民、李满枝、李 端、简少文、刘庆伦、郑美莲、张 玲:
    鼻咽癌早期诊断试剂盒(ZL03222821.x) 2004.9.22
梁俊斌:放射治疗机器角度换算尺(Zl01271316.3) 2002.10.30
卢 杰、管迅行、黄劭敏、钱剑扬:全身照射治疗专用床(ZL01258575.3) 2003.5.7
梁俊斌:放射治疗机器坐标刻度换算尺(Zl01271543.3) 2003.5.7
吴剑辉、黄丽源、黄慧嫦、郭秀全:带输液架的坐盆椅 2000年
潘翠芳、禤肖勤:一次性防渗型丁字带 1999.10.23
龚素茹、张可仪:盛液瓶架 1999.7.23
黎燕芳、吴少芳、黄丽源、吴燕萍:输液器固定装置 1999.8.7
钱剑扬:改进的放疗用头颈部体位固定器 1999.7.9
钱剑扬:多用辐射剂量测量水箱 1999.5.26
龚素茹、张可仪:一种改进的洗头盆 1995.11.19
王 欣、梁祖兰、吴燕萍、禤肖勤:乳癌根治术后专用胸带 1995.9.17
区爱武:一种改进的输液架 1995.7.15
钱剑扬:多维棱形尺 1988.1.20
陈倪勇:刀具护套 1994.3.5
陈倪勇:一种组织包埋用具 1992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网址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05 GZBI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州生物工程中心 广州市人民政府生物医药工作组
粤ICP备161010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