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团队
团队名称: | 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
级别: | 省级 |
研究方向: | 神经科学 |
所属领域: | 临床医学 |
学术带头人: | 廖卫平 |
依托单位: | 广州医学院 |
联系人: | 基础部 |
联系方式: | 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0号广医二院神经科学研究所(510260) 电话: 基础部:020-34152640(1) 秘书部:020-34152626 传真: 020-34152626 email: ion@gzneurosci.com |
主管单位: | 广州医学院 |
简介: | |
神经科学研究所于1986年9月26日经广州市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1988年10月9日建成揭幕。广州医学院蔡昭明副院长兼任所长,温祥来博士任名誉所长;1995年,陆雪芬教授任所长;2002年,廖卫平教授任所长,陆永建主任医师、徐恩主任医师任副所长。朱建堃教授、王增慧教授、郑德枢教授、何旦莎副研究员、燕启江副研究员等历任副所长。 香港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温祥来博士,曾任亚太地区神经外科学会主席、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第二副主席,受聘为广州医学院名誉教授,鼎力支持神经科学研究所建设。他亲自拟定神经所建立和发展规划方案,具体指导建所和科研、医疗工作。他不辞劳苦,奔波于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之间,为研究所先后募集仪器资金总值近2600万港元。从美国、加拿大、香港推荐12为位神经科学著名学者,兼任研究所学术职务。多方联系取得资助送研究所几位青年研究人员出国进修提高。研究所先后得到何善衡基金会等机构和个人的捐助。在温博士支持和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神经科学研究所,其模式、设备、技术、规模,在华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神经科学研究所分基础科学部分和临床科学部分。临床部分设在第二附属医院,拥有4个病区和独立的手术室、复苏室,共有病床170张,专科手术室4间。开设神经内、外科专科门诊、急诊,临床电生理诊断室,癫痫中心。配置了优良的治疗环境和先进的诊疗设施,装备有接触性激光、生理监护仪、Video-EEG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加上二附院的CT、ECT、γ-刀、X线脑造影设备,构成甚为完整、先进的临床神经科学研究和诊疗体系。基础科学部分原设在学院本部,有600平方米的实验场所;随着何善衡脑科中心的落成,基础科学部分于2000年3月顺利搬迁至第二附属医院何善衡脑科中心, 实验用房2100平方米,重要科研设备1000万元以上;本实验室拥有独立的图书室等配套的教学与研究设施。按专业分为神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神经病理、细胞培养、高效液相、医学信息实验室等,装备有整套的先进仪器设备。 神经科学研究所十分重视学术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的学术骨干,如神经内科教授熊希民、陆雪芬,神经外科教授朱建堃、李镜荣,神经生物学教授郑德枢等等,带动了科研、医疗发展和青年技术人员的成长。先后选送到国内、外进修培训的有54人。建所十多年来,造就正高职称的10人,副高职称13人。目前全所教职工160人,具有技术职称的14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硕士学位9人,其中正高14人,副高16人,中级职称40人,初级职称75人,形成结构甚佳的学术梯队。 神经科学研究所十年来科研成绩喜人。1992年神经病学被评为省重点扶持学科,1994年神经病学获准硕士点招生,并被评为市重点课程。1996年被卫生厅和市教委评为重点实验室。1994年获准为硕士点。2004年获准招收博士研究生,并成立博士后工作站。科研成果获部、省级成果奖11项次,市级成果奖13项次,学院成果奖10项次。申报获准科研立项57项,其中国家级9项,部、省级25项,市级23项。公开发表和在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宣读的论文共约500篇,主编卫生部《癫痫》视听教材。 神经科学研究所专科医疗水平已达省内领先地位,在癫痫、儿童神经病、脑肿瘤等方面,已达国内先进水平。收治省内、外乃至国外的急诊、疑难、危重病人及抢救病人,年门诊量约4.8万人次,年住院留医者约1500人次,病床使用率90%以上。神经外科年手术在500人次以上,迄今已成功进行脑动脉瘤50例,无一死亡。脑干肿瘤直接手术30例,接触性激光切除肿瘤30例,省内最早开展CT立体定向治疗神经外科疾病60例,华南地区最早进行γ-刀治疗震颤麻痹70例,择期手术中脑肿瘤手术占一半以上,死亡率接近国内最低水平。神经内科收治大量急诊、疑难、危重病人,抢救的危重疑难病例包括重症G-B-S、重症肌无力、重症脑血管病、重症多发性硬化、重症脑炎、癫痫持续状态等等。随着医疗水平提高,神经科学研究所在省内外的知名度提高,被邀参加院外省外会诊的次数越来越多,每年达200人次以上,遍及华南各省、市、县。 神经科学研究所承担学院的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和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带教任务,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高护班和护士学校等多层次的教学。目前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6名。接受神经科医生进修培训,先后接受本省和国内8个省的进修医生200多人。
神经科学研究所重视与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曾邀请许多著名学者不定期到所讲学。十多年来研究所接待国外学者30批、50人次到所讲学和交流;2002年在我院成功举办第三届华夏癫痫学术会议,促进了本所学术水平提高和学术研究发展。
|
|
人员设备情况: | |
广州医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是广东省、广州市重点学科,广东省卫生厅特色专科,由专科门诊、急诊、电生理诊断室及住院病房组成。在脑血管病、癫痫 、儿童神经病、神经免疫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和省内领先水平。
人才队伍
知名专家
专科优势
基本设备:
物理化学分析仪器:
显微镜系列:
切片机系列:
分子生物学设备:
电生理设备:
其它: |
|
科研服务: | |
(一) 癫痫 a) 癫痫发作期改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有关额叶癫痫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专著“神经系统疾病理论与实践” 中“癫痫发作期脑电图改变及记录技术”部分;"长时间监测在临床的应用价值研究"在全国会议报告,获得好评;有关失张力发作的论文在22届国际癫痫会议发表。 b) 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癫痫与精神分裂症单胺递质代谢变化的对比研究”。明确了脆性X综合征与癫痫的关系,并发现相当部分脆性X综合征患者有高热惊厥史并与脆性表达率有关。有关论文在全国及国际会议和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进行了拉莫三嗪抗癫痫的临床观察及皮质发育异常与癫痫关系的观察等。完成了“中国残疾预防学”和"临床实用儿科学"中有关癫痫的章节编写。 c) 基础研究方面,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癫痫发病过程抑制性神经元的细胞水平的变化;用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癫痫发病过程GABA受体亚单位的mRNA改变;用Tunel末端标记技术研究了癫痫发病过程中海马细胞凋亡情况,并用双标记技术研究了凋亡神经元的化学性质;用离体海马及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培养法研究了马桑内酯及其他致痫剂的细胞毒作用。 d) 明确了柴胡挥发性物质成份的抗癫痫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用超临界CO2对柴胡进行了分段萃取,目前正进行各段抗癫痫治疗作用的研究。 e) 癫痫中心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已于1997年建立了癫痫中心,这是我国目前唯一有病房、门诊、咨询部、电诊断室及基础实验室的癫痫中心。目前该中心的诊疗水平已国内领先,如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成功率已>90%。负责我国国家癫痫中心筹建的医科院吴建中教授考察后认为这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完整的癫痫中心,其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标志性成果:额叶癫痫及有关癫痫发作期改变的研究。额叶癫痫是临床上表现特殊、诊断困难的一种癫痫,廖卫平教授等同志1993年国内首次报道了额叶癫痫,并对其临床特征、发作期脑电图进行曲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随后建立了一系列观察和研究癫痫发作期改变及额叶癫痫诊断和鉴别的方法,对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该研究1995年获Sackler中国医师年度奖,廖f卫平教授并应邀到美国9所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有关的研究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7篇,有关内容写入了两部专著,并推广到多家医院。 我们将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不同柴胡成份抗癫痫作用及其机理研究,重点研究柴胡对细胞内电生理过程的影响,希望在中药的开发及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方面能有所突破。同时继续癫痫机制的研究。
(二) 脑血管病方向 2.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特点及预防"已完成并已写出论文参加了全国神经科学会议交流。 3.参加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的协作研究,已完成第一阶段实验,正抓紧进入第二阶段。
(三) 儿童神经病方向 标志性成果:血、脑脊液中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测定血、脑脊液中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和精确度高,特异性强,观察指标全面、系统等优点,用于神经、精神科的有关研究,取得了不少新发现,1992-1994年曾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并在多家高等院校中应用,为神经精神科有关研究提供了一有力的工具,解决了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受到欢迎,获199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先后完成广州市科委重点课题“脆性X综合征色氨酸代谢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癫痫与精神分裂症单胺递质代谢的对比研究”,目前已在“中华神经科杂志”,“Epilepsia”等国内外杂志上正式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有十多个国家的学者来信索取论文。并推广到多家医院。 我们将在下面几个方面深入研究:
1. 脆性X综合征的分子生物学诊断。部分研究的初步结果已写成论文,参加了国际会议。现准备进入较大宗病例的研究。 有关此病色氨酸代谢的研究结果也已总结成文参加了国际会议。 |
|
已获资质: | |
神经遗传与离子通道病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 广东省神经科学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2008年) 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005年) |
|
主要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