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科技政策

广东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
来源: 日期:2007-01-10 15 【字体:
一、广东省医药产业现状
目前广东省医药生产企业已发展到395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884家,药品批发企业1344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89家,全省共有零售药店27870个。现有158家医药企业、226个生产车间通过GMP认证,22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近200家医药商业企业通过了GSP认证。全省已初步形成化学制药、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医药商业等比较完整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行列,成为我国的医药大省。
(一)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2002年工业总产值287亿元,工业销售收入283亿元,19982002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7%和16.6%。
(二)工业效益显著提高
2002年实现工业利润24.4亿元,工业利税46亿元,19982002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76.7%和42.6%。
(三)医药流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2002年医药商业药品销售总额达到162亿元,19982002年平均增长率23.7%。
(四)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企业股份制改革初见成效
通过联合、并购和重组等手段,广东省已经组建形成广药和三九两大医药企业集团,丽珠集团、深圳海王、太太药业等一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拥有广州药业、白云山、三九医药、三九生化、太太药业、海王生物、丽珠集团、一致药业、康美药业等一批医药上市企业,上市医药公司数量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二、国内外医药产业现状
(一)国内产业现状
1.医药工业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00年~2002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增幅分别达到17.3%19.6%,成为国民经济中高增长性产业之一。
2.由规模增长向效益增长转变。
"十五"以来,全国医药工业利润和利税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5%和20%,效益增长快于规模增长。
3.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260家大型医药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国的35%和45%以上。
4.产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我国医药经济总量的60%左右,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三个省份各占总量的10%水平,三省之间经济总量差距不大,历年排位常有交替,地区间的竞争态势十分明显。
5.多元化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以工业总产值计算,2002年底股份制经济占全行业的比重上升到33.2%,三资经济上升到18.8%,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到36.1%,基本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体,股份制和三资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经济格局。
6.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2%左右,比重虽然不高,但总资产贡献率超过10%,在37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5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国际医药产业现状
1.全球医药市场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90年代以来,虽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遏制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但全球医药市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全球药品市场已增至4006亿美元,医疗器械产品销售额1690亿元。
2.集中化态势明显。
欧美日成为全球最主要的三大医药市场,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三以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企业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攀升,市场控制力不断加强。2002年全球医药20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市场比重已上升到66%,医疗器械前10强企业也占据着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43.5%。医药流通企业兼并速度加快,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态势。
重磅炸弹级畅销产品不断涌现,产品集中度不断增高。2002年全球最畅销的10种药物的总销售额近400亿美元,占了全球药品销售额的十分之一。
3.创新药物开发难度加大。
2002年全球新药研发投入超过450亿美元,全球医药10强企业的新药研发投入一直保持在销售收入的18%以上,但上市创新药物数量却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新药开发的难度及风险越来越大。
4.兼并重组活跃,经济全球化态势明显。
为了保持快速增长业绩,大型制药企业推行大规模兼并和跨国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以此降低成本,最大程度地实现利润,保持公司的持续高速增长。
5.非专利药仍是多数国家的首选用药。
面对不断增长的巨额医疗费用支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鼓励非专利药物的使用和发展,降低药品价格。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消费承受能力有限,物美价廉的非专利药物仍然是普及用药的最佳选择。以色列的Teva、印度的RanbaxyDr.ReddyCipla和捷克的Pliva等非专利药企业纷纷进军欧美,开拓非专利药市场。
6.全球化学原料药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化学原料药是医药产业的基础。随着人力成本、环保成本不断上升,原料药生产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90年代末,中国与印度迅速崛起,成为原料药的出口国。
7.医药流通业发展高度专业化。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找发展空间,发达国家的医药流通业的发展已高度专业化、规模化,实现了订单电子化、配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以及12小时送货等及时、全面的专业服务。
三、竞争力评价
(一)优势
1.既有产业整体优势,又有专业领域的比较优势。
广东省在医药产业资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整体优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行列。具体而言,广东省的中药、化学药物制剂、生物制药在全国处于领先行列,高新技术医疗器械已初步形成一定优势。
2.生产效率高,产业基础优越。
广东省重视现代化生产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引进,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现代化产业基础优越。
3.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广药、三九、丽珠、联邦、海王等一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广东省的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批产品和品牌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
4.具有发展海洋药物的资源优势。
广东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药物的发展具有很好的自然资源优势。
5.具有开拓国际市场的地域优势。
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有利于国际市场开拓。
(二)劣势
1.优势品种的品牌地位和市场占有率有待提升。
广东省的一些优势品种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市场规模尚小,还没有成为市场的主导品牌,缺乏一批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大品种,品牌营销能力有待提高。
2.传统优势领域缺乏后续产品。
消化系统用药是广东省的传统优势领域,但近年来由于缺乏后续产品,竞争力有所下降。其他优势产品领域也存在品种老化、新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3.开拓国际市场能力较欠缺。
广东省的优势企业和产品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比较欠缺。
4.在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方面有差距。
虽然三资和港澳台企业在广东省医药产业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但与上海、江苏等省市相比,在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方面已经落后。
(三)主要问题
1.大型企业集团内部资源急需整合。
虽然通过购并、重组、联合等资本运作手段,建立起了一批大型制药企业集团,产业资源进一步集中,但整体经营和运作效率不高。
2.发展后劲不足。
近年来产业增长速度仅相当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滞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面临巨大压力。
3.区位吸引力减弱。
随着改革开发初期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减弱,人力成本、能源成本等方面的不足开始显现。周边省市医药发展水平不高,在原辅包装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方面不如江苏、浙江、上海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度不高,在新一轮的产业投资中处于劣势。
4.地方创新体系有待加强与完善。
缺乏一批国家级的药物研发机构,地方基础研发机构的科研开发、成果产业化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研发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建设与完善。
(四)机遇
1.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多层次的消费结构正在形成。
我国总体用药水平较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用品的市场需求将会加速释放。目前已经涌现出一批高收入消费群体,对更优质医药产品的需求将会启动我国高端医药产品市场,丰富市场消费层次,为高新医药产品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加入WTO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
加入WTO后,国际医药产业在我国的投资规模加大,同时也为我国企业抢占国际医药市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提供机会。
3.SARS疫情对医药产业的推动作用。
“非典”过后,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防范,扩大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加大对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同时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加强,必将扩大个人健康消费支出水平。
4.中药现代化发展面临新契机。
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潮流的兴起,为中药、天然药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疾病模式的改变更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一些老年性和慢性疾病上,中药具有很好的疗效,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药存在很好的发展需求。此外,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大量的临床用药经验为新药研发提供丰富的处方资源,中药将成为我国新药研发的主要突破口。
5.生物制药正成为生命科学的发展热点。
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代表的生物制药领域正在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广东省在生物制药领域具有良好产业基础,为生物制药的未来发展提供先机和条件。
(五)挑战
1.GMP、GSP认证期限将近,大批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GMPGSP认证的最后期限迫近,目前广东省还有将近一半的药品生产企业没有取得GMP资格,大部分药品经营企业尚未通过GSP认证。
2.新药重新定义加大新药开发难度和市场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主要依靠仿制国外的专利药物,加入WTO后,取消了新药的行政保护,实施知识产权保护。随着仿制药品申报程序进一步简化,仿制药品市场竞争将会加剧,市场风险大大增加。广东省的医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3.中药发展面临内忧外患。
中药在广东省医药产业中占据相当比重,但目前中药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面临相当巨大的技术壁垒,国内又遭受洋中药冲击。外患内忧,广东省中药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4.国内医药大省之间竞争加剧。
江苏、浙江、上海、河北等省市医药产业发展强劲,在产品、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等各方面与广东省的展开竞争,广东省面临慢进则退,不进快退的强大挑战。
四、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把握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大力发展民营医药经济,科学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医药创新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现代化医药产业体系,走可持续、集约型、特色发展道路,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医药产品,树立广东生命健康产业品牌新形象。
(二)发展定位
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和海洋药物,加快发展新型化学药物制剂和高新技术医疗器械,有选择地发展化学原料药,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成为我国的医药强省。
(三)发展措施和对策
1.政府措施。
1)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加强医药市场监控,大力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
2)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推动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3)加快医药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聚集,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
4)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医药经济的发展,争创广东新优势,增强医药产业发展后劲。
5)加强区域性合作,推进中药现代化。推动粤港澳在医药科技、经贸等领域更紧密的合作,把握"西部大开发"机遇,利用广东省在中药领域上的传统优势,整合中药上下游产业资源,占领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制高点。
6)加大政府科技投入,设立省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2.行业发展措施。
1)大力扶持医药信息、技术、投融资、产业孵化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2)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培育风险投资主体,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社会和个人资金参与医药产业投资。
3)加快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建立规范的市场引导和协调机制,积极探索行业协会发展模式,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作用。
3.企业发展措施。
1)加快GMPGSP认证,进行企业内部流程的优化和重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益。
2)建设和完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国内外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构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平台,加快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科技竞争力。
3)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发挥上市医药公司资本市场筹融资能力,加强资本运作能力,整合产业资源。
4)加强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经营者持股、年薪制等有效激励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加盟。
5)加快内部资源整合,集中资源优势,加强品牌营销,取得产品领域的领先地位。
6)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品和企业的国际认证,取得国际贸易“绿色通行证”,加强国际医药市场的研究,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7)加强内部质量认证体系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质量意识,将产品质量的保证贯穿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
8)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在重点企业中实施ERP流程重组,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促进管理创新。
4.大力培育八大医药产业发展平台。
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各种中介组织作用,整合全社会资源,大力培育八大医药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广东省医药产业发展。
1)新药创新平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地方创新研发体系,以现代中药和海洋生物药物为突破口,建立广东特色的新药创新平台。
2)产业化平台
加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北大生物谷等产业园区建设,加快重大专项的产业化。
3)科技创业平台
配套完善服务设施,优化科技创业环境,吸引内地著名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和海外留学人员进行科技创业,形成人才、技术和资金的聚集优势,建立市场化的医药科技创新开发体系。
4)技术成果交易平台
搭建全国性的高新医药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吸引国内外高新医药技术成果到广东省交易和落户。
5)医药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医药科技、市场、产品、技术评估等全方位的信息平台建设,引进一批权威性中介机构,促进中介服务网络的完善和发展。
6)投融资平台
吸引国内外资金在广东省设立生物医药投资基金,搭建风险投资、股市融资和信贷等产权、股权交易平台。
7)现代医药流通平台
大力发展现代医药流通业,运用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加快医药流通业务流程重组,强化专业服务功能,构建现代医药流通体系。
8)人才激励平台
建立人才吸引和引进政策,构筑人才高地,对为广东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个人实施政策性奖励。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网址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05 GZBI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州生物工程中心 广州市人民政府生物医药工作组
粤ICP备161010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