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科技政策

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GZBIO 日期:2013-05-23 10 【字体: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9月14日

 

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为加快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贯彻落实《“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具体部署、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六大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了产业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并配套制定了《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录》。规划期为2012年至2020年。
  一、发展基础
  (一)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六大产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建立。201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9.3%。先后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为软件、生物、信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以及综合性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被国家确定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节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各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效应。
  (二)发展载体不断优化。以广州科学城、天河智慧城为主要核心的东部产业带不断延伸,形成了我市新兴产业的核心区,对我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日益产生积极影响。其中,广州科学城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突出,天河软件园已发展成为我市乃至华南地区软件产业聚集度最高、发展最成熟的产业园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代表未来发展的南沙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进入实施阶段,将努力打造成为抢占世界科技经济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三)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初显成效,不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共获得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28097件,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四)领军企业迅速发展。至2011年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254家,经认定的软件企业970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1家,省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54家。广汽股份等2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晶科电子等4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培育企业。金发科技、海格通信、广电运通、冠昊生物、达安基因等已分别发展成为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
  (五)新型业态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生物检测服务、地理信息新型服务等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并呈现出“全面开花”的突破发展态势,正在成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我市现有电子商务企业1800多家,拥有网易、太平洋电脑、唯品会、环球市场等海外上市企业4家,涌现出优视、久邦数码、中经汇通、梦巴莎、酷狗等国内领先企业。
  (六)创新体系日益完善。我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6所,占全省普通高校的2/3,集中了全省所有的国家重点高校和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截至2011年,我市共有国家工程中心1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省市级工程研发中心231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95家。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7家。
  虽然我市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和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机遇和挑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趋势,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为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提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特征日益明显,新兴科技和产业呈现深度融合。
  目前,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十分活跃,呈加速发展趋势,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重大集成创新呈现群体突破态势,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新兴科技和产业呈现出深度融合趋势。如,信息技术进一步向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以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地理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克隆技术、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技术创新空前活跃,推动生物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不断突破,应用领域迅速扩大,正在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群。
  (三)珠三角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亟待实现转型升级,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多年来,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是以传统制造行业为基础、加工贸易为特色,形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工业发展模式,目前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更增加了珠三角转型升级的压力,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经济发展道路。对此,广东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力争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这为我市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需要找准新的产业突破口,以适应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和引领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要求。
  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发展承载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423亿元,同比增长11.3%。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正处于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时期,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迫切需要找准新的产业突破口,带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我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现实之需,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开拓经济发展空间的长远之举,更是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之途。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按照“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壮大规模,发展集群”的战略,突出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以重大技术突破为依托,以重大市场需求为导向,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将广州建设成为具有国家领先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远近结合、科学谋划。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机遇期,既要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近期产业突破口,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要着眼长远发展需要,加强科学谋划,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制高点,力争尽早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良性发展轨道。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良好的支撑平台。
  ——重点突破、集聚发展。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产品,构建较完善的产业链,加快做大做强;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前沿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开放合作。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三)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约7500亿元,增加值约2000亿元。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超过20%。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核心专利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专利产出尤其是发明专利的质量数量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到2015年,建成创新环境友好、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创新辐射范围广、创新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重要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到2020年,重要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以上。



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网址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05 GZBI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州生物工程中心 广州市人民政府生物医药工作组
粤ICP备161010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