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

团队名称: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级别:  国家级
研究方向:  眼科疾病
所属领域:  临床医学
学术带头人:  陈家祺
依托单位: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联系人:  高老师 黄老师
联系方式:  

电话:020-87330490、87330296 传真:020-87331350 Email:gaoqy@hotmail.com

主管单位:  中山大学
简介: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座落于广州市先烈南路54号,占地面积8,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多平方米。 

    中山眼科中心是中山大学附属单位之一,她的前身是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的眼科组成的中山医学院眼科教研室,组建于1953年。1965年,移至现址正式建成眼科医院,当时住院床位为122张,七十年代扩至210张,现有317张。在已故著名眼科专家陈耀真、毛文书教授的创始和几代人的努力下,眼科医院的建设规模、医疗服务、专业设置、学术水平、人才培养、人员编制、病床数和医疗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1983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成立“中山医学院中山眼科中心”,副厅级建制,下设眼科医院、眼科研究所、防盲治盲办公室。2001年10月,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眼科中心下设眼科医院、眼科研究所、防盲治盲办公室和眼科视光学系,是集眼科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和防盲治盲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以规模大、专业人员多、专业齐全、整体学术水平高、仪器设备先进著称。
 
    经过全体工作人员40多年的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和无私奉献,在医疗、教学、科研和防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89年,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眼科学被国家教委审核批准为全国眼科学重点学科点。1990年,卫生部批准在中山眼科中心内成立卫生部眼科学实验室。1995年,眼科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的评选,成为国内首家眼科三级甲等医院。1995年眼科医院被广东省委、省府评为广东省文明单位。1997年,中山医科大学创办的眼科视光学系设在中山眼科中心。1998年,眼科医院被广东省卫生厅评为“百家文明医院”。1999年中山眼科中心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集体”。2001年,经教育部、广东省科技厅和教育厅批准成立了相应的眼科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共建眼科实验室。2001年中心被评为“广东省行风建设先进集体”。2003年中心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集体”;2004年,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东省眼科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被评为优秀。2005年,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实验室正式列入科技部2005年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2006年,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建设论证。


        中心现有在编人员359人,其中专业人员304人,正高职称38名,副高职称66名,中级职称139名、初级职称102名;博士学位64名,有博士学位约占54%,是一支人才梯队合理,人数和技术力量居国内先进行列的眼科专业队伍。其中304人从事眼科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中心眼科专业齐全,中心属下的眼科医院有12个专业科室(角膜病、青光眼、眼底外科、白内障、眼肿瘤和眼眶病、眼底内科、眼整形、眼外伤、眼肌屈光、中医眼科、神经眼科、准分子激光)和12个辅助科室;眼科研究所有11个专业实验室(病理、眼眶病与眼肿瘤、生化、白内障、遗传分子生物学、视觉科学、视觉生理、玻璃体视网膜病、免疫、药理、眼库),开设黄斑病、小儿遗传眼病、葡萄膜炎病、隐形眼镜等临床专科;眼科视光学系设有5个实验室(应用光学实验室、隐形眼镜实验室、眼镜光学实验室、近视眼实验室、临床视光学实验室);该中心属下还设有防盲治盲办公室。角膜病专科被列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眼库与角膜移植实验室被列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角膜病和白内障专科被列为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每个专科已形成了自己的医疗和科研特色。角膜移植、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矫正手术、角膜形态学、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葡萄膜视网膜炎发病机制系列研究、青光眼和视网膜玻璃体疾病的诊治居国内领先地位,部分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我中心青光眼专科、白内障专科、角膜病专科等三个专科成为广东省“十一五”医学重点专科,其中,白内障专科、角膜病专科是广东省“十五”医学重点专科,青光眼专科是新增的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
 

       中心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鼓励和支持各级人员申报各级竞争性的科研课题,开展眼科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两者结合的研究,开展从整体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的研究。从1996年起,中心的科学研究分别获得多途径的基金资助:获得包括国家“973计划”首席课题1项、“863计划”4项、“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等国家级课题92项、国际合作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283项、厅局级课题107项等共599项,研究总经费达8000多万元。经过广大专业人员的开拓性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部份研究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共获科技成果奖9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成果奖61项,厅局级成果奖22项。《表面角膜镜片术的系列研究》、《治疗性角膜移植系列研究》和《角膜形态学及全角膜厚度的系列研究》、“葡萄膜炎发生及慢性化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白内障的防治研究》、《葡萄膜视网膜炎发病机制的系列实验研究》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白内障防治技术》被列为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之一,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该技术。


       为跟踪国际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中心研究实力,实验室添置了一批新仪器设备,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7台。目前实验仪器设备总值已达4348万元,硬件设施已步入国际眼科先进行列。


      中心师资力量雄厚,是我国培养眼科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现有博士导师34名,硕士导师36名,是我国可招收眼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最早的单位之一。这些研究生导师除了担任研究生的教学、医疗和指导科研外,还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国外留学人员、进修生、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中心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和进修生除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外,还有来自国外和澳门地区的进修生。从1997年开始,眼科视光学系每年招20名本科生。带教老师备课认真、治学严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深受学生的好评和得到上级的表彰。

      中心十分注意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国内外单位的友好往来,举办大型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如在1985年举行我国首次的国际眼科学术会议、多届国际性临床眼科学术会议、第28届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术会议、第一届亚太视觉科学大会、第一届亚洲白内障研讨会、第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第九届国际近视眼研究大会、第一届现代眼科显微外科国际讲座、第一届国际葡萄膜炎研讨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国际论坛等),邀请海内外专家参加会议或讲学。中心也经常派人参加在境外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使医务人员从中及时了解到眼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有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中心与境外(如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11间大学、医院和研究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外专家也到中山眼科中心进行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中心购置了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乳化粉碎仪、玻璃体切割仪、悬吊式大型手术显微镜、彩色多普勒仪、光学干涉断层扫描仪、激光机、超脉冲二氧化碳美容激光机、多焦点视诱发反应仪、超声生物显微镜等)、引进中英文计算机光盘检索、开通信息高速公路和Internet联网、订购了50多种国外知名眼科杂志、15种国内眼科杂志和最新的眼科专著,出版《眼科学报》并与国外交换杂志18种,大大丰富了眼科信息的来源和交流。

       中心科技人员由于在专业技术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而获得殊荣。李绍珍教授(已故)曾当选为全国眼科学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聘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2人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20多人被同行推荐在国外及国内如中华眼科学会和广东省眼科学分会等专业机构中担任负责人或委员,在全国同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威信;20多人分别担任国内《眼科学报》、《中华眼科杂志》等多本眼科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2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担任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8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2人被评为“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人获“全国白求恩奖章”、1人被评为“全国百名医德标兵”、 1人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1人获“中国医师奖”、4人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及“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1人获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1人获中华眼科学会奖、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生”;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4人分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特等奖”、“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2人被评为卫生部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和“全国科技之星”;4人被评为“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护士;1人被评为广东十大“师德标兵”; 1人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1人被评为广东省“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人获“丁颖科技奖”、1人获广东省“志愿服务最高荣誉奖”、1人为第3~6届、1人为第7~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人为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代表大会代表。

单位网址:http://www.gzzoc.com/

人员设备情况:

       眼科学实验室近几年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实验室硬件和平台建设,从环境、设备、条件等各方面彻底改变了实验室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使其硬件标准达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硬件建设要求。实验室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实验室按国际化标准改建装修,环境焕然一新,实验场地宽敞明亮,实验设施先进,配置了当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拥有10万元以上仪器35台,设备总值超过2000万元。实验室包括一个750平方米的公共实验室、12个功能实验室和一个实验动物中心。

       公共实验室包括两个大型分子生物学公共实验平台、细胞培养室、病理室、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室(流式细胞仪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室、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合仪室、荧光定量PCR仪室、全自动遗传分析仪室),还配有双向电泳仪、微孔板式全光谱酶标仪、低温超速离心机、普通PCR仪、细胞离心涂片机、大容量冷冻高速离心机、酶标板离心机、显微注射仪、拉针仪、锻针仪、磨针仪、CO2培养箱、冰冻切片机、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等实验仪器设备。可以开展蛋白质分离纯化、酶解与质谱鉴定、细胞分选及鉴定、细胞形态学观察及鉴定等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各种生命科学的实验研究。 功能实验室包括视觉科学实验室、角膜病实验室、免疫病实验室、眼表疾病实验室、玻璃体视网膜病实验室、视觉生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病理实验室、遗传实验室、白内障实验室、眼眶病眼肿瘤学实验室、眼药理室。功能实验室是为实验室确定的各研究方向的课题组提供细化和具体化的服务,各室配备与研究相关的仪器设备,为科研人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和支持。

科研服务:
设立开放课题合作。
研究方向:

视觉科学研究团队:神经致盲性眼病及近视的分子机制和干预研究。

(1)    干细胞与视神经保护: 研究干细胞在视神经保护中的作用,探讨“体细胞重编程—iPS靶向分化—体内移植”的治疗研究策略;分离、纯化、鉴定肿瘤干细胞,研究其多向分化潜能,并进行移植干预研究。

(2)    青光眼发病的分子机制: 采用基因连锁分析、转基因动物、分子克隆等方法,研究青光眼的分子发病机制,开发相关的早期诊断试剂;采用分子克隆、同源重组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DNA损伤修复在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

(3)神经致盲性眼病的靶向治疗: 建立青光眼以及视神经缺血动物模型,作为重要神经性致盲眼病的典型代表,以潜在的治疗靶点为目标,对重要神经性致盲眼病的早期、进展期以及晚期进行干预,探讨重要神经性致盲眼病分期防治策略的实用性。

(4)近视眼防治: 建立近视自然动物模型,研究近视发病机制及分子基础,并进行靶点干预;验证与优化近视防治手段。

白内障防治团队:

(1)   晶状体蛋白质组研究:用蛋白质组方法揭示正常晶状体蛋白群体动态表达、发育变化以及年龄相关的变化特征;探索晶状体发育与年龄相关变化的蛋白质表达调控机制;研究白内障的蛋白群体表达异常变化,揭示人白内障形成过程中蛋白质表达调控紊乱的病理机制。

(2)   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 利用生化转染方法在眼前段开展RNAi技术,探讨后发障防治方法;设计一种集张力环机械屏障作用、药物药理作用、药物缓释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系统;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的机制研究。

(3)   超声乳化新术式对眼组织的影响: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及术后早期对眼组织的影响。特别是传统超声模式和高负压扭动模式对硬核白内障的乳化效率及其对眼组织的影响;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智能模式的应用;超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4)   新型人工晶状体研发及个体化临床研究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防治团队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抵抗基因和防治新方法的研究方面: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抵抗基因NTF2/L-RAP对糖尿病抵抗能力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pa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作用及新药PI-88的防治作用研究。

(2)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研究方面:探索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与AMD的关系,建立中国人AMD的易感基因谱,筛查AMD致病基因;与AMD相关的基因的蛋白质组学与功能研究;开展抗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的前瞻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3)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防治方面:蛋白激酶调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的激励及蛋白激酶Calpha的药物代谢和药效学评价;折叠式工人玻璃体的药物缓释和临床试验;Rho/ROCK信号通路及其抑制剂在PVR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4)新生血管发生发展机理及血-视网膜屏障紧密连接形成及重塑机制方面

眼病遗传学团队

(1)   常见眼病致病基因与易感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主要研究高度近视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因研究,以及其他典型而又有特色的遗传相关眼病的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因研究。

(2)   常见致盲眼遗传病基因突变频谱﹑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研究:通过大批病例及其致病基因的系统分析,确定常见致盲眼遗传病基因突变频谱﹑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研究。

(3)   视网膜与视神经变性的病因﹑发病机制与防治:通过研究mtDNA世系级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与常见眼病的关系,探索视网膜与视神经变性﹑衰老和氧化损伤相关常见眼病的关系。

(4)   眼遗传病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及致病相关信号通路研究:围绕重要眼遗传病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研究其表达调控和相互作用蛋白质,阐明相关机制。

角膜和眼表疾病团队:整合团队各成员的优势力量,围绕角膜及眼表重要及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治疗开展一系列深入的基础应用研究。

(1)       干细胞与角膜组织工程的研究: 干细胞与眼表以及细胞治疗;脱细胞角膜基质的产业化制作。

(2)       角膜成分移植与免疫排斥调控的研究: 角膜成分移植: DSEK术对前房免疫特性的影响;免疫排斥调控的研究: FK506脂质纳米滴眼液。

(3)       干眼病、眼表角膜炎症性疾病与损伤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M细胞参与眼表变态反应机理;CXCR4调节血管生成;干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严重眼表及角膜损伤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4)       泪道阻塞性疾病的诊治与仪器开发:研发并优化泪道阻塞性疾病治疗仪器,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机临床批件,实现产业生产并进。

眼病流行病学团队

(1)     建立和完善适应大样本临床研究的预防眼科: 建立配备包括几乎所有眼科学形态和功能检查仪器的预防眼科研究中心, 同时建立研究对象的检查预约系统,对需要进行随访的患者进行高效的跟踪预约。

(2)     建立可供长期研究的人群队列: 成年人群队列;青少年研究队列;双生子研究队列。

(3)     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研究

(4)     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和数量性状易感基因研究

(5)     眼病预防的临床试验

(6)     加强国际合作及多种族眼病比较研究

 

已获资质: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网址:http://www.zocophlab.com/
实验室概况:
    2006年,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国科发基字[2006]324号),批准建设眼科学等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中山大学,实验室主任为中山眼科中心主任葛坚教授,这是我国第一个获批准建设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浸透着五代人的心血和智慧。1991年4月,眼科学实验室获得卫生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立项,成为我国唯一的卫生部眼科学实验室;2001年3月,获得广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立项;2002年1月,获得教育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立项;2003年1月,成为科技部和广东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5年12月,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两轮严格评审后,最终列入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2006年5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2006年7月,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建设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3月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2011年7月以良好的成绩通过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
    2006-2010年五年期间共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58篇,其中2006年发表33篇,2007年发表45篇,2008年发表60篇,2009年发表56篇,2010年发表64篇,影响因子5以上10篇,影响因子3.0-4.9的65篇。
获奖情况:
  2006-2010年共获得国家﹑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奖16项,其中国家奖2项,省部一等奖2项,省部二等奖10项,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葡萄膜炎发生及慢性化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获奖人:杨培增
     2010年“青光眼临床诊治模式的转变”,                获奖人:葛坚
省部科学技术奖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9年“青光眼防治系列研究”,获奖人:葛坚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9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分子发病机制和干预治疗系列研究”获奖人:葛坚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6 年 “近视眼发病机理研究”  获奖人:葛坚
 2009年“两种常见致盲性葡萄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获奖人:杨培增
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6年“白内障手术的生存质量评价”获奖人:何明光
2006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获奖人:唐仕波
2006年“干眼的系列研究”获奖人:刘祖国
2007年“眼遗传病样本库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获奖人:张清炯
2007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眼科临床应用系列研究” 获奖人:刘杏
2008年“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系列研究” 获奖人:余敏斌
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干眼的系列研究”获奖人:刘祖国
2008年“近视眼发病机理研究”获奖人:葛坚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网址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05 GZBI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州生物工程中心 广州市人民政府生物医药工作组
粤ICP备161010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