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

团队名称: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级别:  国家级
研究方向:  呼吸病
所属领域:  临床医学
学术带头人:  钟南山
依托单位:  广州医学院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沿江路151号 邮编:510120  
主管单位:  
简介: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简称呼研所)始建于1979年,位于美丽的珠江岸边,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所。秉承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在广东省科技厅、卫生厅、广州医学院等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始终坚持专注于呼吸疾病的研究,坚持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锐意进取,逐步发展成为一所集科研、医疗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呼吸病学专业基地,是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设有内科学博士后工作站。

    研究所学科梯队合理,力量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教授级18人,副教授级22人,中级职称31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市级优秀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2名。 

    研究所拥有先进的科研、教学、医疗设施和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0万元,拥有独立的基础实验室,面积达3000平方米,主要研究方向为突发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哮喘与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四个领域。在长期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哮喘、COPD、重症监护、肺炎、慢性咳嗽、微创胸外科手术、肺移植手术等临床诊疗特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在2003年抗击SARS战斗中,全所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较早确立了广东SARS的病原,总结了"三早三合理"的防治措施,牵头制定了相关指南;率先提出"将危重SARS患者集中到有良好救治条件的地方"战略,并主动承担救治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任务,取得高治愈率、低死亡率的成绩;率先倡导国际间科学协作,积极组织和推进全国大协作,发挥了重要的学术辐射作用,成为抗击SARS战场的"中流砥柱"。因工作突出,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2005年,研究所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流感/禽流感、肺癌、哮喘等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双方对临床与基础融合带来的学科交叉所产生优势互补,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前景的共同认可,成立联合实验室,以期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融合"的临床学科重点实验室发展道路。

网址:http://www.gird.cn/

人员设备情况:
    研究所学科梯队合理,力量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教授级18人,副教授级22人,中级职称31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市级优秀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2名。

    研究所拥有先进的科研、教学、医疗设施和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0万元,拥有独立的基础实验室,面积达3000平方米,主要研究方向为突发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哮喘与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四个领域。在长期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哮喘、COPD、重症监护、肺炎、慢性咳嗽、微创胸外科手术、肺移植手术等临床诊疗特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 钟南山
学术委员会主任:黎孟枫
依托单位: 广州医学院
批准日期: 2007.10
验收日期: 2010.6.28
学术委员会名单
性别
出生日期
学委会职务
研究方向
工作单位
黎孟枫
1964.10
 
病毒学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
刘又宁
1945.07
副主任
呼吸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冉丕鑫
1962.09
 
呼吸病学
广州医学院
裴端卿
1965.07
 
肿瘤学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王小宁
1958.02
 
免疫学
华南理工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1962.08
 
呼吸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白春学
1951.04
 
呼吸病学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呼吸病研究所
 
1962.05
 
肿瘤免疫学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陈荣昌
1959.12
 
呼吸病学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钟南山
1936.10
 
呼吸病学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曾耀英
1946.09
 
免疫学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曾益新
1962.10
 
肿瘤学
中山大学华南生物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953.10
 
呼吸病学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2006-2010年新增大型仪器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主要用途 购置时间 价值(万)
1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日本
Nikon C1si
观察各种染色、非染色、荧光标记的组织、细胞进行精确的描绘、定位(二维、三维)、定性、定量、定时分布观察;细胞生物物质和离子通道的准确定性、定量、定时和定位分布检测。
 
2007年 140万
2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 法国梅里埃 微生物细菌生化鉴定及药敏MIC测定、质控、专家系统。 2007年 71万
3 实时 PCR检测系统 美国BIO-RAD iQ5 激发波长范围:475–645 nm。光源: 钨卤素灯。光学检测器:12-bit CCD camera。有效检测波长范围:515–700 nm.多重荧光信号监测:最多同时监测5 个信号.梯度PCR 范围:40–100°C.最大梯度温差:25°C.最大升降温速度:3.3°C/秒。 2007年 36万
4 脉冲场电泳仪 美国BIO-RADCHEF Mapper XA
系统
主要应用于细菌全基因组的分析 2006年 42万
5 测序仪 美国ABI 3130xl 16 道毛细管24 小时无人监控操作,新型自动灌胶系统进行灌胶,通过 96 孔和 384 孔板自动进样,多色荧光检测。 2008年 137万
6 基因枪 美国BIO-RAD PDS-1000 一种可重复的、转化完整培养细胞的方法,几乎无需对细胞进行处理;用其它方法不能完成的,有特殊生长需要的细胞转化;实验过程的最大控制;高重复性。 2009年 40万
7 荧光定量PCR仪 美国 ABI7500 样品孔数:96孔样品基座;温度范围:4.0-99.9℃;温度显示:经计算机计算的实际样品温度,精确到0.1℃;加热冷却速度:平均温度变化速度1℃/秒
;温度准确性:正负0.25℃,35-100℃范围;升降温重现性:任意温度达到时间误差小于5秒。
2008年 37万
8 流式细胞仪 美国beckman XL-MCL 多管样品旋转进样盘(Multi Carousel Loader, MCL),每小时可检测100份样品;AutoPrime(自动冲洗)技术实现的;不需操作者即可自动排除堵塞或气泡的干扰;X L-MCL系统能使待检样品被抽吸前即已达到标准的充分混匀,并可通过条形码识别三通道阳性样品;XL及XL-MCL两型流式细胞仪共同使用的标准SystemⅡTM软件可使四色检验的标准化和颜色补偿全部自动化。 2009年 72万
9 MALDI-TOF-TOF质谱仪 美国ABI4800 MALDI源二级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及分析通量,灵敏度只需要纳克级的蛋白质 ,可以用于各种蛋白质及多肽鉴定及未知蛋白质部分测序,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分析,核酸分子量测定等。 2009年 300万
10 激光显微切割仪 德国Leica LMD6000 高清晰全自动显微镜,激光,收集一体化设计;真正无接触收集;355nm固体激光, 20亿脉冲长寿命型,操作智能化,长寿命荧光(2000小时);可选择电动扫描台或电动物台
扫描台最小步进20nm;电动台最小步进0.3u;可分离石蜡,冰冻切片及活细胞, 染色体, 涂片,甩片,树脂包埋,有目标自动识别,自动微切功能。
2009年 67万
11 气相色谱仪 美国Agilent 7890A 采用微板流控技术,提供强大的色谱分析功能,缩短分析周期;精度最高的电子气路控制(EPC): 0.001psi;板转式进样口;仪器监控和智能诊断软件;分析方法与Agilent 6890系统兼容。 2009年 35万
12 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Agilent 1200 series 利用四种溶剂进行等梯度或梯度分析;流量范围宽,最高流速 10 mL/min ,延迟体积 800-1100 µL;可进行编程和控制;HPLC 组件可升级和扩展。 2009年 40万
13 全波长扫描式多功能读数仪 美国 THERMO VARIOSKAN FLASH 测量速度:96孔板,15秒;384孔板,45秒;1536孔板,135秒(选择最小动力学间隔时间时);光谱扫描速度:<2s/孔,以2nm 步进扫描100nm跨度。 2009年 30万
14 全自动病理系统 德国leica 自动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自动染色、封片、冰冻切片 2009年 90万
15 自动蛋白酶解系统 美国GE 蛋白质酶解 2009年 70万
16 呼吸信号分析系统 意大利 科时迈 相关呼吸项目配套使用 2009年 40万
17 运动肺功能仪 意大利 科时迈 相关肺功能项目测试和运动状态下肺功能测试 2009年 200万
(两台)
总计 台/套       6773
 
科研服务:

领域一 :突发性重大呼吸道传染病
领域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领域三 :支气管哮喘和慢性咳嗽
领域四 :支气管肺癌

已获资质: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网站:http://www.gird.cn
实验室概况: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广州医学院。
为响应周恩来总理要加强对慢支炎及肺心病防治的号召,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1971年成立了慢支炎防治小组,其研究成果曾获得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1979年,在慢支炎防治小组基础上成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1994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实验室成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04年呼吸内科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集科研、教学和医疗于一体,在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重大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癌等领域)的发病机理研究、临床诊断研究以及治疗干预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成为培养我国呼吸疾病防治人才的重要平台。
2003年全球爆发的SARS感染及流行使呼吸疾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适应呼吸疾病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需求,在钟南山院士的倡议下,经广东省科技厅批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实验室于2005年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部分科室组成广州呼吸疾病联合实验室(粤科函财字《2005》793号文),并于2006年底向科技部提出了建设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旨在促进呼吸疾病的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加强该领域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2007年9月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同年10月正式发文批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通过近3年的建设,于2010年6月科技部验收通过了实验室的建设论证,广州呼吸疾病联合实验室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总体定位
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呼吸疾病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以转化医学为发展战略,以提高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水平为目标,加强基础与临床的渗透与结合,高起点、跨越式建设和发展具有自主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引领我国呼吸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以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重大、常见和多发呼吸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呼吸疾病的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认识呼吸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探索呼吸疾病的临床诊治要点,制定和完善该领域的临床诊治指南,提高我国呼吸疾病的预防及临床诊治水平。
研究内容
综合运用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细胞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动物学、变态反应学、呼吸内科学、胸外科学、肿瘤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常见重大呼吸系统疾病为切入点,研究呼吸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临床诊治规范。
      
 
主要成果:

    2006~2010年本实验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呼吸衰竭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2009、知名专家进社区谈医说病丛书,2007),省部级二等奖以上项目8项(广东省科学进步突出贡献奖一项,2008),“SARS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及相关研究”和“尘螨过敏原的基础研究及其产业化”获200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中合理部署和科技探索的实践”获2006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肺癌化学病因及其干预的实验研究” 获2007年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应用siRNA策略研制预防和治疗SARS疾病特效药动物实验”获200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细菌耐药性资源库的创建和临床应用”、“呼吸中枢驱动评价、临床应用及相关产品开发”和“蟑螂过敏原诊断试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获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网址导航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05 GZBI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州生物工程中心 广州市人民政府生物医药工作组
粤ICP备16101073号-2